close

【早安健康/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今天(2017-7-11)一位好友寄來電郵,要我查證一則網路流言的真假。該流言的內容如下: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劉夙在微博上稱,紅鳳菜含有咯裡西啶生物鹼。具有肝毒性,建議大家不要食用這種野菜。 他介紹,紅鳳菜在分類學上屬於菊科、千里光族、菊三七屬。上世紀,化學家就發現千里光族植物普遍含有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PA),在動物身上做過了大量PA的毒性實驗,證明它有強烈的肝毒性,可以導致肝硬化。 此外,它還有致癌、致畸性,並可導致原發性肺高壓。專家研究表明紅鳳菜的地上部分具有最強的肝毒性。因此,建議市民最好不要食用紅鳳菜。 在我分析這個流言的真假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紅鳳菜」和「紅莧菜」有何不同。 紅鳳菜的植物學名為Gynurabicolor,而紅莧菜的植物學名則為Amaranthustricolor。也就是說,它們在分類學上是屬於不同屬。 就外觀而言,紅鳳菜的葉子是正面綠色,背面紅紫色,而紅莧菜的葉子是周邊綠色,中心紅紫色,正反兩面都一樣。 一般來說,紅鳳菜是用麻油薑絲炒熟,作為一種進補的菜(口感脆硬滑),而紅莧菜則是和小魚乾一起炒熟,作為配飯的菜餚(口感軟爛澀)。 紅莧菜似乎沒有什麼毒不毒的爭議。 至於紅鳳菜,就請看下面的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流言所說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劉夙」是否真有其人。 百度百科是這麼說:刘夙,男,1982年7月生于山西省太原市。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学文献和植物学史。业余从事科普写作和科学传播活动,现为互动百科新知社植物组专家成员,为「自然之友」植物组指导老师和科普杂志《新知客》专栏作者,并在《新京报》、《牛顿科学世界》等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 劉夙在微博的網頁是這麼說:1982年7月29日出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是上海辰山植物园工程师,果壳网作者微博签约自媒体。 所以,確實是有劉夙這麼一個人,而他也的確有植物學方面的專長。但是他既然只說是畢業於北京大學,就表示並無博士學位。 由於我沒有微博帳號,所以無法進一步查證劉夙是否真的有在微博談論紅鳳菜有毒。但是,有關劉夙與紅鳳菜的消息是首次出現在一篇2013年8月13日的四川在線文章。該文章的標題是网传食用血皮菜可致肝癌调查:成都菜场很好销,第一段是: 进入夏季后,野菜血皮菜(也叫红凤菜)逐渐在成都菜市场上出现,不少市民以为这种野菜能够补血,常买回家凉拌或炒猪肝吃。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博士刘夙在微博上称,血皮菜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具有肝毒性,建议大家不要食用这种野菜。 也就是說,早在4年前,就有有關紅鳳菜有毒的傳聞。但是,就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傳聞近幾日又熱絡起來。 紅鳳菜會致癌嗎?下一頁看教授怎麼說 不管如何,的確是有文獻說紅鳳菜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鹼,而此一生物鹼的確具有肝毒性。 譬如,一篇今年1月21日發表的研究調查報告就是這麼說,而它是出自於中國的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但是,反過來說,一篇2015年出自於長庚大學的報告卻說紅鳳菜沒有任何毒性。 還有,台灣癌症基金會的一篇文章說紅鳳菜(1)富含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2)含鐵量高,(3)抗發炎,(4)有助降血壓,(5)富含花青素,但卻完全沒有提到紅鳳菜有毒。 事實上,香港的食物安全中心有一份日期標示為2017年1月的「風險評估研究第56號報告書」,而其標題就是食物中的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我把其中的重點整理如下: 目前已從6000多種植物中發現超過660多種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及其相應的氮氧化衍生物。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是分布最廣的天然毒素,有報告指出,人類會因使用了有毒的植物品種所配製的草本茶或傳統藥物,以及進食了被含有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的種子所污染的穀物或穀物製品(麵粉或麵包)而中毒。 海外研究顯示,人類進食蜂蜜、茶、奶類、蛋類和動物內臟,亦會攝入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不過,現時並沒有這些膳食來源導致人類中毒個案的報告。 經分析234個樣本後,其中有118個(50%)驗出含有至少一種1,2-不飽和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在該118個樣本當中,大部分(91個)屬於「乾製香料」、「蜂蜜」和「茶葉(已沖泡)」食物組別。至於其他驗出含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的食品,還有小麥、黑麥麵粉、鴨蛋、乳酪、芝士、茶飲料等。 就不同食物組別的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含量而言,以「乾製香料」的1,2-不飽和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總量最高,其次是「蜂蜜」和「茶葉(已沖泡)」。 「茶葉(已沖泡)」是市民攝入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總量的主要來源,佔總攝入量達3%(即攝入量下限為每日每公斤體重0.00016微克)。 到目前為止,尚無人類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攝入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與人類患癌有關。 一般而言,根據動物研究建立的基準劑量可信限下限計算所得的暴露限值若≥10000,從公眾健康角度觀之,值得關注的程度不高,並無採取風險管理措施的急切需要。 根據這次研究從膳食攝入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總量的結果,並無充分理據建議市民改變基本的健康飲食習慣。市民應保持均衡和多元化的飲食,包括進食多種蔬果,避免因偏食某幾類食物而攝入任何過量的污染物。 從上面所列的重點可以得知,吡咯里西啶類生物鹼並不是紅鳳菜特有的,而就攝取自食物而言,並無證據顯示它真的具有風險。 所以,我給讀者的建議就跟第七點一樣:只要保持均衡和多元化的飲食,就無需擔心紅鳳菜是否有毒。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作者簡介:科學的養生保健,版主林慶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現已退休),擁有40年醫學研究經驗,發表過近200篇研究論文,擔任逾60本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的評審委員。以醫學研究的角度,發表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致力於破解流竄於網路的養生保健迷思,幫助讀者避免被未經證實的資訊誤導,進而維護個人健康。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gqnnxaq0779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